解放军总医院卒中科研「利器」首曝

发布时间:2021.09.27
目前,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病因,立足临床加快其科学研究,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、减轻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。越来越多的知名医疗机构与科研院所,正借助东软医疗MDaaS(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)搭建的科研平台,探索卒中研究的最前沿。
 

解放军总医院外景
 
就在近期,基于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智能诊断软件NeuBrainCARE,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在颅内大动脉闭塞、颅内椎-基底动脉夹层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,并在中文核心期刊《中国卒中杂志》上连发两篇学术文章。现将相关成果摘录如下:
 
01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脑灌注缺损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
 
第一作者:韩东山,吕晋浩,林澜,王柳仙,罗春材,张森皓,魏梦婷,王馨蕊,林家骥
 
通信作者:娄昕
 
作者单位: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、解放军医学院、鄂尔多斯东胜区人民医院CT室
 
 
在亚洲人群中,颅内大动脉闭塞(large artery occlusion,LAO)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症状性慢性LAO患者年卒中风险可高达23.4%,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是导致这类患者卒中复发的主要机制。不同大动脉闭塞位置可能影响卒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,这在急性LAO患者中已有报道,而在症状性慢性LAO患者中研究较少。

本研究回顾性纳入42例患者,涵盖2017年1月-2018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连续收治的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(internal carotid artery,ICA)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(middle cerebral artery,MCA)M1/M2段闭塞患者,根据闭塞部位分为ICA闭塞组和MCA闭塞组。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记录影像学特征,采用定量分析软件获取患侧脑血流残余功能达峰时间(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,Tmax)>4s和 Tmax>6s的低灌注区容积,并采用多时相CTA 6级评分法对侧支循环进行评分。比较两组患者低灌注区容积与侧支循环的差异,并分析低灌注区容积与侧支循环评分的相关性。
 
两组一般资料比较
 
本研究采用NeuBrain CARE软件(东软医疗)的分割功能计算低灌注区残余功能达峰时间(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,Tmax)>4s及T max>6s的低灌注区容积;对于分割结果,结合实际情况必要时进行手动调整。
 
患者男性,61岁。A~B:CT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(箭头所示);C:CTP低灌注区容积,Tmax>4 s为36.95 mL,Tmax>6 s为0 mL;D~F:多时相CTA侧支循环评分4分。Tmax:残余功能达峰时间。
<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>
 
患者女性,61岁。A:CTA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(箭头所示);B:CTA示右侧后交通动脉开放(箭头所示);C:CTP低灌注区容积,Tmax>4 s为167.52 mL,Tmax>6 s为45.13 mL;D~F:多时相CTA侧支循环评分3分。Tmax:残余功能达峰时间。
<右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>
 
研究结果显示,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低灌注区容积与闭塞部位及侧支循环相关,ICA闭塞患者较MCA闭塞患者有更大的低灌注缺损和更差的侧支循环。
 
02颅内椎-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与后循环缺血程度的相关性研究
 
第一作者:边祥兵,林家骥,张森皓,董小楠,刘铁芳,段曹辉,娄昕
 
通信作者:吕晋浩
 
作者单位: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、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
 
 
颅内椎-基底动脉夹层(vertebral -basilar dissection,VBD)是椎基底动脉系统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,其首发症状多为后循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灌注不足导致的头痛、眩晕等缺血性症状,甚至出现脑梗死。VBD导致的后循环缺血机制复杂,尚未完全清楚,有研究报道脑灌注缺损是重要机制之一。
 
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DSA、MRA、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(high-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,HR VWI)等神经影像学技术对VBD进行诊断以及形态学和狭窄程度分析。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(dynamicsusceptibility contrast enhanced perfusion weight imaging,DSC -PWI)技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脑灌注成像方法之一,它能够敏感地获得患者脑组织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,并对灌注异常进行定性分析,随着先进后处理软件的开发,目前也可以实现部分参数的定量测量。
 
不同夹层形态组的患者基线资料
 
本研究共纳入颅内椎-基底动脉夹层患者34例,回顾性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2月-2019年12月经DSA确诊的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夹层患者的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数据,利用MRA对后循环夹层的形态进行分组(瘤样扩张型、线珠型、狭窄-闭塞型),并根据MRA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(high-resolution vessel wallimaging,HR VWI)上各病变狭窄率进行分组(无、轻、中、重度),比较不同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的差异。
 
箱图中箱子上下界代表四分位间距的上限及下限,箱内横线代表中位数;低灌注区定义为Tmax>4 s的区域。
<不同夹层形态组的低灌注区容积比较箱图>
 
本次研究将DSC-PWI原始数据导入后处理软件NeuBrainCARE(东软医疗,Beta1.2.10.17),自动化设置动脉输入函数,生成灌注参数图。利用软件灌注分割的功能,低灌注区进行量化和可视化,自动计算相应阈值下的容积,必要时进行分割结果的手工调整。低灌注区通过Tmax参数图进行判定,定义Tmax>4 s为低灌注区,记录每例患者Tmax>4 s的容积。
 
不同狭窄程度分组的低灌注区容积比较
 
结果显示,基于MRA的形态学分组,瘤样扩张型11例(32.3%)(低灌注区容积:18.99±21.63mL)、线珠型15例(44.1%)(低灌注区容积:78.31±85.64 mL)、狭窄闭塞型8例(23.5%)(低灌注区容积:28.91±16.88 mL),不同形态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具有统计学差异,其中线珠型的低灌注缺损最严重。基于MRA和HR VWI测量的病变血管不同狭窄率分组之间,低灌注区容积均无统计学差异。
 
研究结论表明,基于MRA的症状性颅内椎-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可以反映脑组织的灌注缺损变化,其中线珠型夹层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后循环缺血。
 
除了支撑前沿科学研究外,东软医疗还以NeuBrainCARE为基础,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单位,共同开发出eStroke国家溶栓取栓影像平台(近期被纳入中国专家共识),为基层医疗开展溶栓、取栓多模态影像学精准评价提供自动化、公益性指导,助力超窗患者的救治与康复。
 
医疗技术的进步,离不开医工之间的深度融合。解放军总医院在卒中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,充分彰显了团队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,同时也验证了东软医疗NeuBrainCARE对于前沿科学研究的支撑能力。
 
东软医疗MDaaS服务生态
 
未来,东软医疗也将持续完善MDaaS服务,推出更多类似于NeuBrainCARE的创新医疗应用,赋能前沿科学研究,加速科研成果临床转化,让数字医疗惠及更多医生和患者。
 
 
参考文献:

[1] 韩东山,吕晋浩,林澜,王柳仙,罗春材,张森皓,魏梦婷,王馨蕊,林家骥,娄昕. 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脑灌注缺损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[J]. 中国卒中杂志, 2021,16(5):427-432

[2] 边祥兵,林家骥,张森皓,董小楠,刘铁芳,段曹辉,娄昕,吕晋浩. 颅内椎-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与后循环缺血程度的相关性研究[J]. 中国卒中杂志, 2021,16(5):440-445